血凝分析仪警示检验血液细胞应注意事项
加入时间:2012-01-19 10:18:49 当前新闻点击率:4891
普朗医疗器械公司1月19日讯 血细胞检验也称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最近专家通过血凝分析仪采血发现我们在对血液细胞检验时应注意一些事项 一、标本的采集 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完整形态是作为血常规检验用的高质量标本的最基本要求。血液细胞检验标本的制备分为采集和抗凝两个步骤。 1. 标本的采集:可在不同采血部位取得血常规检验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文献报道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表明,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 8 %) ,而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 - 9 %) 。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 2. 标本的抗凝: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乙二胺四乙酸( EDTA) ( EDTA-Na2 ,EDTA-K2 ,EDTA-K3) 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除采血因素(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 的影响外,多数情况下,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 抗凝后,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 浓度有关。EDTA 的最佳浓度( 与血液比) 为1. 5mg/ ml ,如果血样少,EDTA 的浓度达到2. 5 mg/ m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这一点在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为重要。静脉血和末梢血均可经抗凝剂抗凝成全血标本(标本中不含稀释液,或对标本造成的稀释的影响极小) 。显而易见,末梢血抗凝标本要达到合适的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非常困难,因此,制备全血比例非常困难。多数专家建议,在制备全血标本时,应使用定量的含EDTA 盐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无论镜检或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 由于绝大多数的对标本稀释的稀释液中含有抗凝剂, 在一定量的稀释液中可直接加入微量静脉血或末梢血液(10~40μl) 即可制备成通常所说的预稀释标本。多数情况下预稀释标本的制备适用于末梢血的血样。 二、标本的稀释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在进行血细胞检验计数时,直接用血液计数是困难的,无论是镜检还是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均需合适准确的稀释后才能进行血细胞的检验计数。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库尔特研制了电阻法(小孔原理)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的稀释液为介质流动的形式通过传感器测量计数。血细胞通过传感器时一定需要排队通过,否则可能就会造成重合损失。实际应用时,将血液稀释于稀释液中形成稀释标本(稀释比为1 ∶N) ,以流动检测的方式测出一定量(V) 的稀释标本内的血细胞数(T) ,经换算后得出血液中的细胞浓度(L) ,即L=T×N/V。 由此可见,准确合理的稀释倍数(在用于仪器时, RBC、PLT 的稀释倍数一般为1∶10000~1∶3 000 ;WBC、Hb 的稀释倍数一般为1∶250 左右) 和准确、稳定的测量容量是血细胞检测的又一重要基础。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数量过少,这都会严重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 三、标本的储存 如前文所述,抗凝剂因时间和浓度的不同会造成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用EDTA 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5 min 内或30 min 后,8 h 内(室温) 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则标本可以在2~8℃的条件下储存24 h。预稀释标本一般需要在标本制备后10 min 内予以测量。如果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预稀释标本的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 h。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数据,就要在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