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仪常识全攻略
加入时间:2011-11-16 09:39:24 当前新闻点击率:4311
在血液分析仪出现前期,血细胞检查完全采用手工方法,这样就造成了操作的繁琐费时,并且由于诸多原因,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难以保证。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1958 年,库尔特采用电阻率变化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发明创造了性能比较稳定的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仪,开创了血液分析仪的新纪元。在之后的时间里,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和人员在血液分析仪中的应用和研发,使其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更新,检测水平不断提高,测量参数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血液分析仪已在国内外各医院广泛使用。但从根本上讲,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 1947年,美国科学家库尔特(W.H.Coulter)发明了粒子计数技术,它根据不导电颗粒经过阴阳电极间的充满电解质溶液的小孔时,会产生的瞬间电阻变化,来感知颗粒的大小和数量,91212称为电阻法原理,又称库尔特原理。50年代初应用于血细胞计数,依据血细胞非特异性的性质,对电解质溶液中悬浮颗粒(血细胞)在通过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现市售的血液分析仪基本都采用该原理设计。另一种方法是光散射测量法,同电阻抗法一样,全血标本首先按一定比例稀释成细胞悬液,在鞘液的作用下,形成细胞流,细胞被排列成单列快速通过光学检测区,当液流中的细胞与测定光束相交时,由于血细胞组成与鞘液不同,引起光散射变化,从不同角度检测散射光信号,可以获得与细胞体积结构有关的信息,以此来进行细胞计数及体积测定。 血细胞分析仪在分析计数过程中采用库尔特原理,根据细胞在测试过程中产生的脉冲幅度与仪器设备的阀值比较而得出。作为全血其细胞数量达10 个/L之多,直接通过小孔计数难以将每个细胞所形成的脉冲信号区分开来,为此必须对全血进行稀释,以便于仪器计数,这就需要仪器使用最基本的试剂——稀释液,以便对全血进行稀释。全血中白细胞数量约为10个/L,而红细胞计数达10个/L,前者小于后者1000倍。如采用电阻抗法计数时,仪器只能识别有多少个颗粒,而无法识别哪个为红细胞,哪个为白细胞。为了进行血细胞计数与分类,仪器设计采用另一种试剂——溶血剂,它可以将红细胞溶解掉 (溶血作用),再进行计数,就得出全血中白细胞数量。每份标本测定完毕之后,都要对仪器管道、小孔、计数池等进行清洗,以免相互干扰。所以仪器还要用到起清洗作用的试剂——清洗剂。有些仪器功能较强,对白细胞还可进行五分类,此时还用到了鞘液、染色液等试剂。 3、血液分析仪配套试剂的作用 根据稀释液在使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求其是具有酸碱缓冲作用,适当的离子强度和电导率的等渗液。适当的离子强度和与血浆相同的渗透压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整地保持血细胞原来的体积 而合适的电导率能保证获得与细胞体积,相应的脉冲大小 溶血剂则是一类强的表面活性剂,它的作用一方面是溶解红细胞,进行白细胞分类与计数,另一个作用是溶解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HGB),形成稳定的血红蛋白衍生物,进行血红蛋白的测定。不同种类的溶血剂对白细胞形状、大小影响不同,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能使白细胞膜皱缩,胞体缩小,而皂素能使白细胞体积增大。同一种溶血剂浓度高低不同,对白细胞体积影响也不同,通常是随着溶血剂浓度增高,白细胞体积缩小,测量时脉冲也变小。随着溶血剂的用量增加或溶血时间的延长,白细胞破裂,皱缩在细胞核周围的胞浆颗粒及胞膜脱落,而仅剩细胞核。清洗剂则主要是清洗管道,避免标本之间污染。 注:本文由血液分析仪厂家普朗医疗网编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