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率先推开“医院门”,国产医疗器械是否真的创新难
加入时间:2013-06-03 09:31:00 当前新闻点击率:2537
普朗医疗器械网讯 为加快医疗器械创新产品普及推广,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让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百姓健康,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及有关地方政府,于2010年联合启动实施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该工程力争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0个区县的1000家医疗机构,示范应用上万台套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所以又称“十百千万工程”。作为全国第一个“十百千万工程”试点省市,重庆于2010年7月启动实施。
坐落在歌乐山脚下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在重庆的知名度非常高。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中,重庆山外山科技公司为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提供了10台血液透析设备试用,并合作共建血液净化治疗中心。
“包括山外山产品在内,医院的心电监护仪、酶标仪、透析设备等共100多台,有些是来自德国、日本等国的顶尖产品。”两年多来,肾内科护士长李墨奇经常将国产医疗设备与进口设备作对比评价。其结果是:在治疗效率(比如清除毒素、改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方面)、安全性、患者的主观感受、慢性并发症等方面,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没有显著差异,而前者的售后跟踪更完善、维护成本也低不少。
“我在去年开始透析前,也听亲戚朋友讲‘国产的不可靠’,但用过之后,觉得效果其实差不多,有些方面甚至还要更好。” 正在新桥医院做透析的患者陈铁柱,也以亲身体验印证了李墨奇的对比结果。
“不管国产进口,质量过硬才是最关键。”李墨奇说。
医疗机构和患者对国产器械曾经的疑虑,正因为日积月累的实际使用而逐渐消除;曾经阻碍国内医疗器械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大门,也因此慢慢打开。
2010年以来,天海公司为重庆市的“十百千万工程”赠送了100余台、价值2000多万元的设备,供包括三甲医院、区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在内的大小医疗机构免费使用。
2000多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全部赠送,成本如何收回?天海公司董事长鲁广洲心里的账算得清楚:捐赠设备的成本可以通过后续环节的耗材销售得以回收,两年左右能回本。“更为重要的是,产品进入三甲大型综合医院后,成为企业最好的展示窗口,将来打广告也方便,推广时可理直气壮地说,‘某某医院也在用我们的产品!’”
事实也佐证着他的想法:两年多前,天海在重庆市场的占有率还不到10%,如今已达40%;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也由以前的不到3%上升到10%以上,排名可进入前两位。
经过示范应用,一些医疗机构意识到国产设备的益处,并追加购买。看到康如来公司、新标公司派送来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使用效果不错,南川区和永川区投入300余万元财政资金,购买了110余套。这既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也使企业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对医疗器械企业来说,与打开市场同样宝贵的,是从使用者那里反馈而来的信息。“‘十百千万工程’不同于单纯的捐赠设备,而要‘以示范促发展、以应用推创新’。”重庆市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丁健告诉记者,重庆建立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应用评价机制,通过“示范应用—应用评价—技术提升—应用推广”这一循环体系,使产品的制造方与使用方实现良性互动。
正是这样的沟通,让山外山公司对其透析机的空气报警装置进行了调试完善。“经过试用,我们发现机器报警装置的灵敏度过高,空气还没有进入管道,便会发出报警声。将其通知公司后,公司立马派来技术人员调试,问题迅速就解决了。”李墨奇说。
据统计,像这样反馈给生产企业的使用及评价信息,已有2万余条。更令人高兴的是,在重庆,已有20余项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项目在开展,并实现了10余项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
“此外,在政策上,我们建立了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大胆突破注册审批、临床应用、政府采购等关键环节问题,为医疗器械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丁健介绍说,这些举措主要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开辟绿色通道、实施部分产品临床豁免,帮助企业尽快通过国家生产许可和产品注册;对部分示范效果好的产品,经论证后纳入政府采购协议供货范围;对优秀示范产品开展的诊疗项目,优先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对救治参保病人进行单病种结算等等。
“我国13亿人口,医疗缺口还很大,市场前景也很广阔。”看到这两年企业的发展势头不错,鲁广洲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如果政策得当,环境持续改善,将来甚至可能成长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掏出一个手机大小的心电图仪,将电极连上病人、摁下开关、启动采集,2分钟后,一名中年男子的心电图信息便自动传输到南川区人民医院的服务器上,不到10分钟,医生杨小清就通过网络收到了服务器传回的诊断结果……
来到位于南川城乡结合部的西城街道卫生院,一座墙壁斑驳的破旧小楼显示着这里的“囊中羞涩”,但通过“十百千万工程”的助推,这家基层医院也用上了现代化的远程心电系统。
“卫生院只能诊断一些简单的心电图,遇到复杂一些的,我们就借助系统,让区里的专业医生帮着诊断;如果区里诊断不了,还能再把数据传到主城区的重医附二院,交由水平更高的专业医生处理。”杨小清告诉记者,目前他们通过这套系统,搭建起了乡镇卫生院、区县医院和主城大型综合医院的多级医疗协同服务体系。
和南川西城卫生院相比,地处库区偏远山区的万州长坪乡卫生院条件更为简陋。以前,这里的医疗设备只有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表这“老三件”,基本上只能开展感冒发烧输液、开点常见药等服务;通过“十百千万工程”配置了X线床旁机、全自动血液黏度分析仪、超声治疗仪等10余种创新示范产品后,现在也可以开展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妇科治疗等10余项新诊疗项目了。
重庆是山城,许多农村人口散居于大山之中,若经常到城里看病,不仅需翻山越岭、多花费用,还容易耽误治疗。
“有了先进设备后,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还能及早发现病情,由此降低国家的医疗支出和群众的就医费用。”西城卫生院院长向云忠的话,讲出了“十百千万工程”对广大基层群众的意义。
重庆市科委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4月底,“十百千万工程”已在该市85家各级医疗机构示范应用1348台(套)、价值近9000余万元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服务覆盖人群累计达到1910万,直接受益群众近40万人次。
向云忠希望,下一步能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统一的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并增配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医疗器械产品,方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使用。
|